- 曹俊芳;
北京地铁十号线花园东路站,位于海淀区北大平庄路与北土城西路交叉要道下方,地面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特别是暗挖段工程地质条件差,存在多层地下水,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确保施工安全及满足技术和工期等要求,该暗挖段采取大管棚超前支护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益。
2010年05期 v.28;No.238 31-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常自昌;
在信宜大厦工程施工中,为解决钢筋混凝土桁架梁的施工质量问题,项目部在现场组建了QC小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对现场最小的一榀钢筋混凝土桁架梁和以往施工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混凝土浇筑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要因,并据此确定了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及对策,保证了工程质量。
2010年05期 v.28;No.238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晓东;赵春秋;
结合某住宅小区工程基础施工实例,介绍了丘陵地貌工程基础超挖并采用基岩风化碎屑物换填的处理方法。实践表明,该工程基础超挖换填处理方法操作简单,施工速度快,且造价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2010年05期 v.28;No.238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彰;田才煜;韦伟鸿;曾永明;
结合上海华敏帝豪大厦工程实例,介绍了高抛自密实钢管混凝土施工技术,并从操作流程、施工组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010年05期 v.28;No.238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放;曹风刚;崔轶群;苟守军;李正有;
介绍了庆阳石化公司搬迁改造项目——2万m3干式气柜混凝土基础环梁的裂缝防治技术。针对该工程混凝土浇筑量大及由此带来的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控制等问题,从完善设计、改进施工组织管理及采取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等多方面入手,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了工程质量。
2010年05期 v.28;No.238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巧珍;庄志红;刘小弟;冯晓宇;翟彬;刘畅;
通过试验,对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中混凝土内钢绞线的应力、预应力损失和混凝土管壁中的应力分布,以及充水条件下混凝土管壁中的应力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一端张拉时,预应力筋单圈布置管的预应力损失小于双圈布置管;预应力张拉完毕后,混凝土管环向形成闭合的压应力环,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涵管的抗裂能力;张拉后管壁的抗拉强度远大于1.0MPa水压所产生的拉应力。
2010年05期 v.28;No.238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长伟;杨文杰;韩振东;吴琼;
采用快速砂浆棒法和小砂浆棒快速法试验,进行了粉煤灰、矿粉和硅灰单掺、双掺及三掺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抑制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掺15%~50%粉煤灰或者矿粉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具有明显地抑制效果,抑制率在32.9%~55.2%之间,且掺量越高,抑制效果越好;总掺量为30%~50%的双掺或三掺矿物掺合料对ASR抑制效果也很明显,抑制率在19.0%~66.7%之间,且三掺抑制效果略好于单掺和双掺;两种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0年05期 v.28;No.238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振宇;
以某住宅工程阳台玻璃栏板为研究对象,在施工现场制作试件并进行水平抗推力破坏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工程悬臂式玻璃栏板符合安全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试验结果对节点构造做法进行了分析和优化,在后续施工、验收和其后的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0年05期 v.28;No.238 73-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江卫平;
由于目前国内甲、乙级建筑抗拔桩设计没有成熟的计算公式,因此在某扩建车间抗拔桩基设计、施工中,借鉴国内经验公式,对沉管灌注抗拔桩基进行了创新设计和计算分析,从而验证了该桩基布置方案的可行性,也解决了新、旧车间长约150m基础交错的施工难题。
2010年05期 v.28;No.238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