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扫描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变化解读

    张立根;李永梅;

    资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资质改革关乎行业发展全局。近期,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检测机构资历和信誉、主要技术人员、检测设备及场所、管理水平四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新资质改变了原有审批条件,适当提高了有关指标要求,当然也加速了企业之间的整合。论文主要解读“征求意见稿”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相关内容的异同。

    2024年05期 v.42;No.406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回顾和展望

    陈昵恪;

    2023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时隔18年颁布新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不同时期的行业特征,探讨现今行业发展的特点和瓶颈,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2;No.40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聚焦信息化

  • BIM技术在某应急保障设施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王峰;王兴晨;曲兴时;

    在某应急医疗保障设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引入BIM技术,通过建筑数字模型对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及进度进行控制,实现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建设管理等各阶段的建设过程协同工作。BIM技术在这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实现了高效、低耗、优质、安全,为将来更广泛使用和推广BIM技术起到了很好的应用示范引领作用。

    2024年05期 v.42;No.40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BIM5D+智慧工地系统在未来建筑施工中发展趋势分析

    刘永宁;李华虎;晏兆喜;

    随着国家对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使企业建造更趋于智慧化、数字化,不断提高国内建筑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BIM5D+智慧工地系统将逐步成为未来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种全新模式,通过兰州新区绿色化工项目的实施,说明BIM5D+智慧工地系统能在施工过程中能够释放管理成本、提高项目盈利能力,BIM5D+智慧工地现场管理模式也可全面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过程中。

    2024年05期 v.42;No.406 14-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标准规范

  • T/CECS 1039-2022《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状况评价标准》简介

    孙俊;戈兵;李兴超;赵珏;刘立渠;谭海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T/CECS 1039-2022《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状况评价标准》于2022年3月18日发布,2022年8月1日起实施。为便于理解标准条款的具体含义,正确执行标准的具体要求,论文介绍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和主要特点,对标准重点研究的技术状况评价内容、流程、方法进行了系统解释和说明,以利于标准实施。

    2024年05期 v.42;No.40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研究探索

  • 粉土-圆砾复合地层中异形深基坑开挖变形规律研究

    布强;周颖;周洋;王亮;李金梅;杨明杰;

    为研究粉土-圆砾复合地层中开挖深度有高差的异形深基坑的坑内外土体和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以南宁地铁5号线广西大学站2号风亭(2号基坑)及M出入口(1号基坑)异形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建立了隔离桩、地下连续墙、坑内围护桩等围护结构,地层采用能较为准确模拟土体变形特性的小应变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在距基坑边缘0.4 H_e(H_e为基坑开挖深度)处达最大值,为0.33%H_e;异形基坑中2号基坑开挖深度为1号基坑的1.6倍,但1号基坑坑底最大隆起值却为2号基坑的2.5倍,原因为2号基坑坑底为圆砾层,而1号基坑坑底为粉土层,圆砾层的回弹模量比粉土层的大。

    2024年05期 v.42;No.40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弹性建筑涂料不合格配方的新特点研究

    姜广明;肖凯巍;梁杨;彭洪均;詹明佳;胡水;

    论文分析了弹性建筑涂料的标准、性能影响因素和拉伸性能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按照新标准仍有3种不合格配方的分类;给出了每种分类的样品的拉伸曲线特点和动态热机械分布规律。论文加深了对弹性建筑涂料混拼类产品的理解,提出的分析测试方法能够指导混拼类产品的配方研发。

    2024年05期 v.42;No.40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线性最优化的灰色模型在桥梁施工控制中的应用

    柳向辉;任鑫;李俊;高典;邓小康;

    论文分析了传统灰色理论在预测悬臂浇筑桥梁施工状态时的缺陷,提出采用线性最优化方法取代传统最小二乘法来确定GM(1,1)模型的参数,案例表明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对桥梁施工状态进行预测,具有操作简单、精确度高的特点。文章还对灰色理论计算悬臂浇筑桥梁的预拱度进行了详细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桥梁施工控制计算方法。

    2024年05期 v.42;No.40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矩形顶管工程风险源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孙飞;宋壮壮;

    选取某城市某积水点治理工程的矩形顶管工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矩形顶管工程风险源分析及预防措施。从水土压力风险、工程工期延长风险、出洞段土体风险以及顶管机顶部风险四个方面,构建矩形顶管工程风险指标体系。选取模糊评价法评价该矩形顶管工程的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管片破损风险、盾构选型风险、顶管机顶部背土风险是该矩形顶管工程的主要风险源。针对矩形顶管工程的风险源,在工程准备阶段,提出始发区域土体加固、保护建、构筑物的措施;在工程施工阶段,提出合理设置顶管参数、配制优质泥浆、实时纠偏、实时监测、顶管机顶部预防措施等;在工程施工后阶段,提出置换泥浆与加固管道外土体的措施,以期为同类型的矩形顶管工程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2;No.406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四新应用

  • 甘肃省新型宜居农房设计探究

    葛德;于伯和;田恬;张永志;王公胜;刘吉林;

    为改善甘肃省农房安全性、保温性、舒适性低的现象。根据对甘肃省大量农房的调研结果,总结共性问题,从规划选址、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绿色节能等方面对甘肃省砌体结构形式的新建农房宜居设计进行了探讨,在解决现有农房存在问题的同时体现了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五个特点。研究结果可推动甘肃省新型宜居农房的建设,助力甘肃省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5期 v.42;No.406 47-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质量检测

  • 基于植筋法的基桩抗拔静载试验的研究及应用

    胡静;

    为解决基桩检测技术中的单桩抗拔静载荷试验因现场原因主筋无法作为力传导介质的问题,论文采用植筋法拉杆横梁反力装置形式替代主筋人工焊接或机械连接形式。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拉杆设计强度,并通过不同埋深、不同混凝土强度等工况实验,进行试验优化,提升了可操作性,也能确保试验的稳定性及经济性。此外,植筋法-抗拔静载试验方式也为后期抗压静载锚桩法、平板载荷试验及岩基载荷试验提供新思路,可在特殊条件与试验环境下解决试验难题。

    2024年05期 v.42;No.40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振动工况下某厂房结构安全性检测与鉴定关键技术研究

    郭建祥;魏晓斌;

    针对目前常见的厂房在使用功能上发生改变,尤其是由静力作业转变为动力作业,导致超出原设计的荷载或者机械运转产生的振动使得结构产生裂缝这一现象,通过现场检测、承载力验算、振动测试等手段,对某厂房进行了安全性检测与鉴定。该厂房的结构安全性鉴定结果显示,其安全性等级为三级,混凝土结构产生的裂缝对结构整体的强度有一定的影响,不满足规范要求,生产操作区楼板的振动加速度峰值超过规范限制,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固和减振措施。论文阐述的结构安全性鉴定和分析过程及振动测试结果,可以为该类厂房后期加固改造提供依据,也可为类似情况的厂房安全性鉴定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2;No.40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工程安全

  • 某建筑物沉降突变原因分析及对预制管桩工程相关问题的反思

    王伟;黄良机;

    通过对某建筑物沉降突变的后果呈现和原因分析,印证了基桩上浮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为有效检出上浮桩,对抽样检测的可靠度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出在各种情况下的漏检概率。另外还以本工程为例讨论了低应变法的有效检测深度问题,从而对现行规范中的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为减小基桩上浮现象,对接桩质量、收锤标准、挤土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

    2024年05期 v.42;No.406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技术

    李晓猛;侯效伟;李靖;

    为了提高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避免施工过程发生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的问题,研究了一种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控技术。提取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因素,应用BIM技术,设计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信息化管控技术,导入基于灰色模糊算法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制定合理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实现高速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制度化、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随机的10组发生安全风险事故的施工数据,论文方法检测到安全风险信息所用的运行时间均值为4.21 s,远比实际工程所要求的15 s更加迅速,具有实时性与高效性。对于随机的100组施工数据,本文方法检测结果的正确率为97%,具有精确性与可行性,为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了及时且准确的参考依据。

    2024年05期 v.42;No.406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韧性理论的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评价指标分析

    赵映璎;李常茂;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多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偏低。论文从系统韧性的角度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进行研究,从管理系统自身出发,注重系统的动态研究,实现从风险管理向韧性管理转变,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组织、物质、技术和安全环境建设为基础,建立了由4个韧性特征要素、23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凸显了管理中系统协同的重要性。

    2024年05期 v.42;No.406 69-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防渗漏研究

  • 无粘结预应力抗浮锚杆抗渗漏性能研究

    郑重远;

    抗浮锚杆是地下工程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抵抗地下水浮动力的措施,在地下水位高,抗浮工程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地下工程,已严格要求抗浮构件的边缘不出现裂缝,且按照荷载组合计算时,构件受拉边缘混凝土不应产生拉应力,在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地下工程中若采用抗浮锚杆则不能采用常规抗浮锚杆而必须采用预应力抗浮锚杆,以达到预期设计及使用工况要求。预应力抗浮锚杆实际施工过程中,因现场施工原因或者封锚端头设计原因等往往造成预应力抗浮锚杆张拉端出现渗漏问题,这对地下工程防水安全及使用带来极大隐患。论文通过对预应力抗浮锚杆抗渗漏性能研究有效解决了封锚端头渗漏封堵问题,且社会及经济效益明显。

    2024年05期 v.42;No.406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房屋建筑中铝模板面安装防漏预埋座施工技术应用

    贾世平;

    传统预留孔洞的做法施工过程投入大,材料浪费严重,后期安装返工量大。传统做法先使用PVC套管预埋,结构完成后再使用正式套管进行吊洞,若因一道工序滞后,将影响到后期管道安装工作。相对于传统的工艺,铝模工艺对套管安装精确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了正常的结构内部预埋固定,进行细部调整后,首层铝模采用定位模块精准定位,预埋成品止水节,确保了预留洞口位置层层统一。采用本施工方法可以固定防漏预埋座,定位准确,施工简单,质量观感好。

    2024年05期 v.42;No.40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质量管理

  • 新形势下商品住宅质量投诉热点分析

    刘和国;

    随着房地产形势持续下行,商品住宅质量难以保障,人民群众反应日益强烈。论文梳理分析某地区商品房质量投诉热点及产生原因,给出预防性建议,可供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参考,为从技术角度提升商品住宅工程质量带来新思考。

    2024年05期 v.42;No.40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技术园地

  • 地下室工程“桩墙合一”技术优化及应用

    宗强;沈剑锋;李欢;高小翔;

    为解决基坑作业面狭小问题,兼顾减少土方施工工作量、节约资源、节省造价,论文基于重庆某工程实例,简述“桩墙合一”技术优化思路及应用,包括利用人工挖孔桩与旋挖灌注桩形成咬合桩,代替原方案地下连续墙,采用环形支撑,实现咬合桩与地下室外墙合一、水平支撑与地下室结构板合一、内支撑格构柱与结构柱合一等;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工期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实践表明,该“桩墙合一”优化方案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经济效益可观,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2024年05期 v.42;No.406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速公路波形板防护栏施工技术研究

    徐鸿伟;马亚东;

    在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中,高速公路防护栏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公路安全系数进而保证行车安全减少事故伤害发生,对于高速公路安全体系的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高速公路防护栏的施工过程包括测量放样确定桩点、打桩机立柱、波形板安装及线型调整、防阻块安装、拧紧连接和拼接螺栓,其存在较多的误差及人工机械不协调的问题,导致波形护栏的施工质量有所欠缺。论文依据传统高速公路防护栏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研究出一种将人工与机械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利用精准测量仪器边施工边纠错的改进施工方法,逐一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人工、材料、施工方法问题,从而保证高速公路防护栏施工的质量达到规范要求,并提升高速公路安全防护栏的安全系数。

    2024年05期 v.42;No.406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震易发区房屋抗震设防加固分析

    丁月;

    地震易发区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区域,为做好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工作,论文对安顺市地震易发区各类房屋提出可供参考的抗震设防加固及施工措施建议,详细地从砖木结构房屋、砌体结构房屋、框架结构房屋、钢结构房屋四大类房屋建筑类型分析如何做好抗震设防及加固。并结合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和最新的工作要求,对地震易发区房屋进行抗震设防加固分析,以便以后健全地震易发区抗震设防加固实用技术,促进当地防震减灾工作发展。

    2024年05期 v.42;No.406 95-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无人机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

    许长城;余健超;林冠宇;

    目前我国的桥梁检测手段仍然是以传统手段为主,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费时费力、主观性强、盲区大等诸多弊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无人机结合图像处理技术的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桥梁检测工作中,并剖析了无人机技术的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无人机弥补了人工检测盲区大的缺陷,且能够精确定位病害位置,误差小,效率高。

    2024年05期 v.42;No.406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案例分析

  • 某综合办公楼抗震加固设计

    舒宏博;郑红;魏常宝;王亚鹏;

    结合某综合办公楼抗震鉴定、加固设计与施工案例,通过对既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找出建筑结构抗震缺陷。再通过加固设计,弥补既有建筑结构的抗震缺陷。并结合功能改造设计,使既有建筑焕然一新,满足使用要求及现行规范之要求。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采用增设混凝土抗震墙及增大截面,预制混凝土板面增设叠合层并增加搁置长度,梁、柱采用外包钢及碳纤维等方法进行加固,使建筑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取得良好的抗震加固效果。

    2024年05期 v.42;No.406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某学校隔震建筑开裂鉴定分析及加固措施

    皇垚华;张涛;曹晓辉;刘伟;

    论文以某学校隔震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为背景,对其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分析,并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加固方法的特点,对高压旋喷桩加固法在类似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分析得出:导致该建筑产生裂缝的最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未能严格按图施工;隔震支座可以有效减小上部结构的水平位移,减轻结构构件的受损程度;根据本项目特点,最终选择高压旋喷桩加固法进行处理。研究成果对其它类似项目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2024年05期 v.42;No.406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